歌乐山下的缅怀
重庆“11.27”大屠杀七十周年祭
纺织企业 汪翊
题记: 歌乐山,因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
然而,七十年前的歌乐山,送给大家的却是一曲悲歌!
三年前的十一月初,一个阴雨的夜晚,我独自在西南政法大学的宿舍里读小说《红岩》,忽然停电了,霎时四周一片漆黑,此时,远处传来了某部外国影片的主题歌,熟悉的旋律在空中飘浮着,忽远忽近,小号吹出的凄婉音调,与淅淅沥沥的雨混合成一种难以名状的声音,引出了我脑海中与小说有关的种种情节与意象。
西南政法大学老校区,位于歌乐山下,顺着校门前面的坡路向上走半个多钟头,便是白公馆与渣滓洞了,这是我离“红岩故事”最近的地方,这次来西南政法大学学习,我专门带了这本书,籍以在故事的发生地,透过文字,零距离地感受小说的情节、和聆听革命者们的心音。
这个阴冷的夜晚,手捧书籍的我,坐在房间里,思绪随着远近起伏的音乐飘向了历史的深处,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江姐、小萝卜头,小人书中的那些画面,早已印刻在了我的心里。
我曾经两次去渣滓洞与白公馆参观,这两个地方虽然经过修复,早就没有了当年的血腥之气,但是,当我置身渣滓洞阴暗的囚牢里,看着墙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庞时,仍然能够捕捉到她们不屈的精气神;站在监牢前革命者放风的地坝中,遥想当年,江姐与她的难友们拖着沉重的脚链在这儿——也许就是我站的脚下——享受着难得的阳光与空气,虽然“自由”被无情地拦在了高墙和铁丝网之外,但是,我却分明听到了她们的笑声和歌声、看到了她们欢快的秧歌舞,我想,惟有对理想和信念坚定与固执的人,才能在敌人的铁丝网下,翩然起舞、将生死置之度外吧!
渣滓洞的后面的山岩间,日夜传来瀑布冲泄的水声,《红岩》中对此有过描写,我有意在瀑布前的小桥上站了一会儿,听着湍急的水流发出震耳的响声,仿佛听到的是陈然烈士在高声朗读《我的“自白”书》。
参观白公馆,印象最深的不是牢房、不是黑暗的地牢,而是院子里、墙角边上的那棵石榴树,那是革命者许晓轩被罚做苦工时,从狱外带回来栽种的。说起许晓轩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一说到许云峰,读者一定会想到,噢,他就是《红岩》中的“老许”(其实,小说中的许云峰是众多革命者的集合)、就会联想到影片《烈火中永生》中,由著名演员赵丹扮演的那位从容不迫的革命者形象,第一次看这部影片时,我才五岁。红色经典《红岩》及由此改编的影片《烈火中永生》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代人,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者,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为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夜深了。歌乐山上的狂风,一阵紧一阵地呼啸着,飞卷落叶,冰冷彻骨。签子门外半明半暗的狱灯,在咆哮的狂风中不住地摇晃”。1949年11月27日,溃败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关在渣滓洞与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大屠杀,仅白公馆就有40多人殉难,石榴树的“主人”也在那个晚上遇害于白公馆前松林坡。他们没能看到五星红旗在重庆的上空飘扬,但是,我想他们肯定听到了山城解放的欢呼声!
几十年过去了,白公馆的石榴树还是那么生机勃勃,我曾在夏天见过它,彼时,石榴树如火绽放;而隆冬的重庆,掉光叶子的石榴树,枝干依然坚定地抬着头,成了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您瞧,它探出墙外的枝头,向着烈士们遇难的方向依依不舍地望着,似有诉不尽的衷肠。
七十年前,发生在歌乐山上的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
电灯突然亮了,同室尚未回来,我从手机上找到歌剧《江姐》的主题歌《红梅赞》:
“红岩上红梅开
千里冰霜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
……”
朴实婉转而又高亢坚定的歌声,再次唤起我对红岩英烈们的无限景仰与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