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熄灭的篝火-----读王蒙《青春万岁》

纺织企业 汪翊

谨以此文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


(图为2008年1月19日,王蒙先生来广州讲学,我有幸与他近距离接触,听他讲述《青春万岁》背后的故事)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缨络编织你们……”;
  亲爱的朋友,当你朗诵或者听到这首诗时,必定与我一样,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激情吧!
  是的,我虽然无数次朗诵过这首诗,但是,每一次朗诵,我的心都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我想到了这首诗与它的时代,想到了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以及她们的青春岁月!
  王蒙的《青春万岁》是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它以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七中高三学生生活为背景,描写了新中国中学生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小说创作于1953年,虽然时光过去了近七十年,但是今天读来仍然让人感觉亲切。
  “我每每寻觅一种光明的、奇妙的、多彩的生活,原来,这生活就在身边,就在中学的孩子们里”;编辑以第三人的口吻在书中写道。青春的故事很多,小说却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以高三夏令营为切入点、以毕业前夕中学生在天安门广场的彻夜欢舞为结尾,截取了高中最后一年,学生们的思索、学习、友谊、恋情片段,歌颂、赞美了青春的年华!
  “费尽千言万语,
  说不清一瞬间的欢乐。
  当营火腾起的时候,
  当伙伴们在一起,
  当歌声穿过,
  夜的烟雾,
  我爱营火,
  爱夜晚,
  爱学校,
  爱生活”。
  小说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热烈的情境之中,在夏令营篝火晚会上,朗诵这首诗的是一位叫杨蔷云的女学生,她的“心里盛满了欢乐,快要溢出来了”,您瞧,就连木材堆也“受了学生们热情的感染,骄傲地吐出火焰,扩散着光和热……”;
  “咦!怎么木柴渐渐稀疏?
  怎么火星渐渐做小?
  火星飞落,不知道去处,
  歌舞匆匆,也有个完了,
  而我的诗篇不会结束,
  它永生赞颂,一直到老。
  大家的青春常在,
  大家的青春燃烧,
  大家的青春常在,
  大家的青春燃烧”
  作家在书中虽然采用的是白描的手法,但是人物形象却呼之欲出,如杨蔷云的热烈、郑波的沉着,袁新枝的聪慧……还有李春、周小玲、吴长福等,她们纯洁、友爱,虽有各自独特的性情、爱好,却有着共同的理想、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尤其喜爱杨蔷云,因为“在她的脸上,目光里,拥有照耀一切人的光亮”,她似乎生来就是要发光发亮的,在小说的其它章节中,读者将看到她如何用温暖融化了同学苏宁冰冷的心、如何克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将被保送到苏联学习);然而,如果把她仅仅视为激情燃烧岁月的化身,是不够的,大家还将看到她与大学生张世群初恋的萌生,溜冰场上的热烈与颐和园中的温情都让人为之动心,这是一个情感丰富、爱憎分明的女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若没有杨蔷云,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将大打折扣。
  这部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曲折的故事,也没有解答人生问题的现成答案,然而却有一种吸引人的内在魅力,因为它歌颂了青春的力量!
  仲夏之夜,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们, “一排排地挽起了手臂,在平直的大道上,在满天的星斗下,高声唱起歌来”;在天安门广场,她们拉开大圈子跳起了集体舞,在欢快的舞曲中,向中学时代告别:
  “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
  在生活中我快乐地向前”!
  2017年“世界读书日”,我站在中山大学“朗读亭”内,对着摄像头与录音机朗读着王蒙《青春万岁》的序诗,那一刻,虽然我看不见亭外的世界,但是可以想象,我那充满激情的声音,正在传遍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刻着我青春痕印的地方!我把这首诗送给我的校友们、送给所有的青年朋友们,我想,书中所体现的那种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不应随着岁月而远去。
  读《青春万岁》让人重温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重新找回纯洁的青春年华;朋友,或许您会说,这本书太过理想主义吧,我想,难道大家的精神境界中不应当多一点理想主义的成份吗?
  大家的生活需要昂扬向上的主旋律!
  2019年5月1日于广州
  后记:1979年,小说首次与读者见面,我是在当年就读到了这本书,那时我刚刚高中毕业,正是王蒙创作这部小说时的年龄。因此,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作家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洋溢的激情,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读了五遍。2019年四月的最后一天,我在广州资讯电台《我抒我读》频道,分享了《青春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