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年年人常在 佳节扶贫情更浓——记广州轻工文学社2016年黎溪采风扶贫活动

包装集团 方晴

    两把拼接起来的长木椅,椅身上的漆早已掉得看不出原色,除此之外,空荡荡的客厅就只剩四壁红砖,再无其他物什。带着集团企业的慰问品和慰问金,大家第七扶贫小组在村支书罗书记的带领下,第一次踏进了黎溪镇恒昌村贫困户袁什华的家。
    没有想象中满屋的孩子和忙乱的妇人,没有蹒跚的老人,也没有凌乱堆放的各种生活用品,这个家安静得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肃杀。袁伯伯显得有些拘束,作为恒昌村三年帮扶规划精准扶贫的88户贫困户之一,这是他第一次接待扶贫工编辑。临近中秋,大家不仅准备了慰问金,还准备了应节食品——鹰金钱月饼和罐头鱼。接过月饼的时候,袁伯伯似乎有些激动,不善言辞的他口中只一直重复着“谢谢”,眼里不仅有感动,更夹杂着许久未过过大节的尴尬和落寞。
    在罗书记的先容下,大家才了解到,袁伯伯一家不仅是扶贫户,也是低保户,妻子患有长期慢性精神病,但并没有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只能长年留在家里。家里还有两个正在读初中的女儿,因为学校远只能住校。妻子的药费、女儿的学费、一家子的生活费,就是靠袁伯伯耕种3亩林地、1.8亩耕地维持,而袁伯伯今年也已经55岁了,因病因学带来的经济压力就像重重枷锁,沉重地压在他身上。以前,袁伯伯像村里人一样种植砂糖橘,收入尚可支撑,近年来,由于村里的砂糖橘大面积受黄龙病的侵害,已基本失收,无奈只能改种早年熟悉耕种的黑皮冬瓜,但黑皮冬瓜的收购价极低,运送困难,销路难以打开,也只能勉强保持收支平衡。
    从袁伯伯家里出来的时候,走在连路灯都没有的黄泥路上,大家都少了早上出发时候的欢雀。其实,在恒昌村,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不仅仅是像袁伯伯一样的农户,哪怕是村支书罗书记,家里也算不得宽裕,家里有孩子在外读大学,光靠村支书的工资也常常捉襟见肘,所以妻子也只能外出打工,家里只剩罗书记一人。虽然一身清贫,罗书记还是充满乐观,笑容满面,笑称自己把全部都贡献给了恒昌村。
    恒昌村虽然是个实实在在的特困村,但村民的热情却也如这里的好山好水一样,实实在在让人暖心。慰问过后,罗书记陪同大家在路边等车的空当,时有村民经过,无一不对大家热络地招呼,更有不少询问是否需要顺风车的。
    我想,这次扶贫采风,不仅是为贫困村民们送温暖,更让大家采得山水间的灵气与淳朴温暖的乡风。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坐在回程的车上,回想着袁伯伯拿着月饼的样子,不禁想象皓月当空,大家在不同的屋檐下,共赏一片月光。 但愿年年人常在,情长在。